為滿足本港人口及經濟需要,歷屆特區政府已進行了大量城市規劃工作。上一屆政府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本屆政府亦承前啟後,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剛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中將「北部都會區」視為未來的策略發展據點,及驅動香港再創高峰的新引擎。他宣布成立「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及「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兩個專責小組,推進「北都區」發展,目標是將其打造為一個職住平衡的「國際創科新城」。
整個元朗共有66.2萬人口,僅有8.7萬個就業機會,區內大多市民都要跨區工作,交通費昂貴,越住越窮,越窮越住。(點新聞記者 鄔茜攝)
政府並非剛開始發展香港北部。包括元朗、粉嶺北、洪水橋等地在內的北部地區,早已納入規劃發展。但是,部分規劃地區至今仍未能解決「職住不平衡」、人口負荷遠大於交通系統承載量等問題。以元朗區為例,根據政府統計處2021年數據,整個元朗共有66.2萬人口,僅有8.7萬個就業機會,區內大多市民都要跨區工作,交通費昂貴,越住越窮,越窮越住。發展「北部都會區」如何避免重蹈覆轍,讓新界北居民可在本區安居樂業?
「我住在元朗,去青衣上班,每天都要換乘3次車,來回需要2到3小時。」元朗居民阿Paul如是說道。23歲的他剛畢業,在大學時就讀土木工程科,畢業後便做了工程師,公司位於青衣。早上8時,當港九區市民仍在夢鄉中,住在新界的打工仔已經要出門趕車、擠地鐵,阿Paul也是其中一位。
阿Paul表示,住在這裏的年青人基本都需要去別區上班,實屬無奈之舉。(點新聞記者 鄔茜攝)
每天,阿Paul需要從元朗搭乘地鐵到美孚站,再從美孚站轉乘荃灣線到葵芳站,再從葵芳站坐小巴去公司。阿Paul邊走邊自嘲:「我們就好像機械人一樣,每天早起擠地鐵,然後下班又擠地鐵回家,當你回到家吃完飯時,已經沒有自己的時間去做喜歡的事,整個人身心都很累。」阿Paul指,這樣的日子每天都在無限輪迴。
被問及為何不在當區就業,他表示,元朗沒有適合他工種的崗位,也沒有多少貿易大廈,「住在這裏的年青人基本都需要去別區上班,實屬無奈之舉」。阿Paul說,早前也有聽聞政府打算發展新界北部,而發展所需的工程工作正好符合他的工種,如有機會能夠參與「北部都會區」發展工作,他會感到很開心。「希望未來這裏可以創造更多本區就業機會,不用每日都『逆流而上』,只為去市區工作。」
上水鄉郊一帶的營盤村,位於鄰近北區與元朗區的分界線,為「北部都會區」規劃的一部分。由於處於郊野地帶,基建發展不足,一直以來只能維持低密度發展,現今政府正打算收一部分土地作公共用途發展。
對於村落能夠得到發展,營盤村村代表(村長)林志強亦喜亦憂,他認為發展是一個大趨勢,村民亦樂見有新發展,但期望政府在規劃時能多與村民溝通,妥善处理安置村民、補償等問題。「村民其實很簡單,你能給他所需要的東西就行了,因為如果要發展 ,他們可能會沒有房子住,這就會產生問題。」
林志強指,期望政府能夠提供一個合理、即時的政策體恤村民,「例如住屋問題首先要解決,其次村民是否能獲有現金或者其他方式的補償,讓村民得以安居樂業,我認為這是政府需要去思考的。」
營盤村村代表(村長)林志強擔憂村民能否安居樂業。(點新聞記者 周楎攝)
現時,營盤村內仍有部分村民從事務農工作,村旁隔着幾條路便是蕉徑農業園,那是他們日日辛勞耕作的地方。正在採收青菜的村民朱淦明說,自己40年前從內地來港,自打入行務農後,一路耕種耕了30多年。隨着時代變遷及發展,如今在香港,務農的人已經不多了。朱淦明表示,他一直堅持務農,是想讓市民能吃到來自新界的本地新鮮菜。
朱淦明擔憂若政府收了地,農民就沒法耕種了,那以後農民該用什麼生存?(點新聞記者 周楎攝)
提到「北部都會區」規劃的收地政策,是否會影響農民的生活,朱淦明表示,農民在耕種、收入上都會受影響。「土地的錢不屬於我們這些耕種的農民,是歸業主的,政府只會補償一些青苗費給我們,但是補償青苗費是沒用的,你收了地,農民就沒法耕種了,那以後農民該用什麼生存?」
朱淦明希望政府在規劃「北部都會區」時,先考慮本區農民的生計問題,例如以「換地」形式,在其他地方建設農業園,讓農民不至於手停口停,滿足農民的就業需求,安置好了,再進行開發,以免因發展北部而令務農者丟了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