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香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多個行業大受打擊,社會經濟發展一度低迷。一河之隔的內地,卻在去年中成功控制疫情後,實現了經濟穩定恢復。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同比升7.8%,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香港經濟隨內地經濟的反彈開始復蘇,這再次證明香港與內地唇齒相依。在今年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社會恢復安寧之後,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大篇幅涉及香港「拍住上」之時,香港應該怎樣抓住發展機遇?點新聞特別邀請香港政府前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作為嘉賓主持,專訪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前行政長官梁振英,暢談港事,聊聊香港的現在、未來。
如何解決房屋問題?香港文化藝術發展何去何從?施政變革應該從哪裏開始?香港未來發展機遇在哪裏?針對這些熱點問題,梁振英一一拆局!
梁振英再倡設文化局
「變革要從政府權責職能開始」
環顧近20年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文化及創意產業是提供創造活力、就業機會、財富和貢獻當地文化融合和經濟產值的重要支柱。文創產業的發展不但有利促進經濟轉型,更帶動文化和社會發展,對協助弱勢社群及解決青年就業等問題提供嶄新的思路與方案,促進城市整體的更生與可持續發展。
馮煒光提到,國家「十四五規劃」明言「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近年來香港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蓄勢待發,社會上有聲音希望特區政府成立文化局統籌文創產業發展。
對此,梁振英表示,在2012年候任行政長官期間,就已向立法會正式提出成立文化局,接掌三個局的相關職能,包括民政事務局的文化政策職能、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電影及創意產業的政策職能、以及發展局的文物保育的政策職能,但很可惜,由於當時攬炒派議員在議會「拉布」,使得提議胎死腹中,轉眼9年,不少黃金機遇變成錯失機遇。
梁振英指出,如今西九的戲曲中心、博物館和其他場地陸續落成,香港迅速成為Art Basel舉行世界級藝術品展覽的主要城市,還有Art Central,以及大量的中外藝術品拍賣等活動,發展勢頭良好,如果特區政府能夠成立文化局,做好統籌工作,相信能夠幫助有志在文創領域發展的青年人。
梁振英強調,「變革,由政府職能權責開始。」當年港英時代的「玫瑰園計劃」,僅僅用了約8年時間,就完成了包括機場、青馬大橋、西區海底隧道、西九龍填海等重大基建。如今雖然不排除制度上有需要變革的地方,但事在人為,不能等到下屆政府再來重新規劃文創產業發展,遲一年就是一年,當年的文件仍有存檔,現屆政府完全可以在立法會推動成立文化局,引領香港充分發揮優勢,積極制定長遠發展策略。
籲港人需放眼大灣區
梁振英指「十四五」規劃是「最後機遇」
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史無前例用大篇幅規劃了香港的發展,梁振英在此前出席有關「十四五」規劃研討會時,曾強調國家未來5年的規劃,很可能是香港人「最後機遇」。馮煒光問道,「為什麼說『十四五』規劃是港人最後的發展機遇?」梁振英表示,香港在過去面臨許多政治上和制度上的問題,人民習慣了非常低的發展速度,意志變得低沉、消極,找不到過去那種「Can do spirit」的拼搏精神,這種精神竟然要在外地工作的港人身上才能找到。
梁振英指出,港人不能將眼光局限於香港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要放眼大灣區。大灣區其他城市與香港距離相近,文化和語言相通,氣候亦相同,自從2017年香港與發改委和廣東省簽署大灣區發展框架協議後,轉眼間就4年,若港人未來5年沒有很好把握大灣區發展的黃金機遇,將會「蘇州過後無艇搭」。梁振英告誡年輕人,不要道聽途說,主觀上覺得大灣區不適合自己的發展,應該親身試過後再發表意見,眼見為實。
不過,馮煒光提到,「很多政府內部人士仍然相信,香港市場運作多年行之有效,政府無需過多干預。」梁振英坦言,上海的「十四五」規劃中,列明要成為國際航運服務中心,包括船舶買賣、租賃、融資、註冊登記、保險和相關法律服務等,香港在這方面雖然有先天的優勢,但若是錯失機遇,將來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可能會被上海所取代。因此港府需要適度有為,處理好「內交」問題,統籌協調好與內地經貿和社會關係。
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提出發展藍圖,為促進粵港澳三地信息融通,推動信息科技在民生和產業上的應用,三地聯手成立「大灣區國際信息科技協會」,協會的主席便是梁振英。梁振英表示,大灣區要融合發展,就需要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更順暢的流通,尤其在信息流方面,通過科技手段,讓雙方市民不需要「翻墻」就能接觸到資訊和數據,在這過程中要平衡好使用數據信息的跨境需要和網絡安全之間的關係。如果兩地信息流能夠融合,將會產生類似核聚變的效果,釋放的效能將非常大,而「大灣區國際科技信息協會」正在做這方面的政策和技術研究。至於某些攬炒派所說此舉會令香港的資料洩露給內地政府,梁振英則笑言,「應該更擔心信息出賣給美國政府好過!」
馮煒光表示,「但攬炒派聲稱若香港未來要依靠內地,將會失去原本國際化的特色,這是事實嗎?」梁振英指出,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兩地社會發展十分密切,很多內地遊客會來香港旅遊,同時也有很多香港人去內地讀書和養老,兩地社會已經發展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不是將深圳河變成萬里長城,雙方互不往來,互不溝通。
「如今每年香港婚姻註冊有約三分一是港人與內地人士通婚,這不僅是兩地人民自己的選擇,更是代表兩地融合是時代潮流。」梁振英強調,「攬炒派是和歷史潮流作對,歷史將決定他們是屬於堆填區。」
憶述劏房母女慘況眼泛淚光
梁振英談解決房屋問題應「Do it or die」
房屋問題是香港深層次矛盾的核心問題之一,近期房委會公布公屋輪候時間升至5.8年,創22年新高,「樓價高」、「住得細」、「造得少」的困局,不僅困擾廣大香港市民,更制約了香港長遠的經濟發展。
如何解決香港房屋問題的癥結?就此,馮煒光提到,「政府日前擬申請撥款,研究發展新界北和文錦渡物流走廊面積近1500公頃的土地,但政府目標卻是要等11年後才能入住,劏房的居民可謂是望穿秋水。香港不是沒有地,而是規劃時間太長,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政府的施政效率?」
梁振英指出,「現在許多公務員有時候沒有做到『Do it or die』的要求」,一份文件在政府部門間傳閱需時數周的情況很常見。如果說改革政府施政效率,會令到原本制度「禮崩樂壞」,那這些「禮和樂」都是近年來的陋習,例如一些惠及市民大眾的工程,可以因為一些不知名的人士,通過法援申請司法覆核,拖延整個政府發展計劃,而他本人卻沒有任何後果。
梁振英坦言,香港需要多看看內地和新加坡的做法,要與時間賽跑,才能解決香港問題。「如果我們不能夠用比較快的速度,生產新公屋,劏房住戶怎麼上樓?劏房的家庭每住多一晚,就多一晚火災的風險。」他憶述,2011年「花園街排擋大火」造成9死24傷的慘劇,他作為行政會議召集人,看望附近居民。當時與一位單親媽媽與女兒居住在劏房的慘況,讓他深有感觸,「她哭著跟我說,花園街大火後,如果半夜聽到救護車或者消防車的警號聲,都會驚醒,抱著女兒下樓。」
談到這時,梁振英眼泛淚光,強調「如今不是沒有建屋計劃,但如果是為了所謂普通法的傳統,遵循漫長的流程與程序,我們還需要付出多少場大火?燒死多少人?還要多少單親媽媽聽到警號聲抱着女兒下樓的代價,才能有房屋給他們上樓。」
記者手記:CY談港事 金句頻頻
訪談節目拍攝當天,攝製組提前抵達前行政長官辦公室架設機器。現場準備就緒後,梁振英也在比預定時間早十五分鐘的時候推門而入。他與馮煒光簡單寒暄幾句後,就直奔主題,開始一場有料對話。
「攬炒派已入了堆填區……」、「很多時候公務員做不到『Do it or die』……你『死』都要『死』出來……」、「如果(反對派)說『禮崩樂壞』,這些『禮』和『樂』是近年的陋習……」、「反對派掀起的各種司法覆核就是另類『拉布』……」梁振英在與馮煒光的對談中,對港事分析一針見血,金句頻出。特別是當他批評有關攬炒派當年在議事廳「拉布」、濫用司法覆核,以及抹黑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行為時,他總能精準地用寥寥數語,就駁倒對方的謬論,偶爾說到有趣的比喻,也引得在場工作人員不禁會心一笑。
「現在時不我與,我們的競爭,往往就是和時間競爭,我們確實要和時間賽跑,才能解決香港問題。」抓緊時間、抓緊機遇,是梁振英在整場對談中多次提到的關鍵詞。他特別強調到一點,政府在施政過程中,如果拘泥於一步步走流程、程序,一個文件流轉若干部門需時幾個禮拜,那是否應該反思,這個制度需要變革。他分享了劏房母女的故事,強調的核心觀點就是劏房家庭等不起,劏房童等不起。政府的施政,應該是為市民營造宜居環境,而不是用「流程」、「程序」當懶政的藉口。
「蘇州過後無艇搭」,梁振英提到,國家主席習近平2017年訪港時引用這句香港俗語勉勵港人珍惜機遇,如今更是如此。無論粵港澳大灣區還是「十四五」規劃,甚至是眼前的疫苗接種,都是如此。港人應該重新煥發「Can do spirit」,讓拼搏精神重回獅子山下。